C语言教学中培养程序设计能力
龙江县职教中心学校 崔志军
论文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教学对象、教材和教学实施,来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通过教学实施中的分阶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教学实施;程序设计竞赛;项目实践
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中职学校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文字处理、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网络与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计算机安全、图形图象处理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和开发的能力。程序设计是很重要的课程。通过程序设计课程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中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呢?
一、 分析教授对象
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我们对中职生生源挑选的宽松性,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基础文化课要求都较低。不要求中考分数,这种宽入口就决定了中职生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太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上课时学习理论兴趣不浓,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二、 分析教材
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是一种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编写的供教学人员使用的知识信息符号载体,教材内容围绕语言自身的语法,很少涉及应用,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忽略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忽略了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深度和例题习题配置上,使大多数学生感到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实例少,例题和习题的配置过于数学化,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依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特点、生源状况和实际需要,在使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要不断的充实课程内容,增加探究性、项目性的实例设计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
教学过程要本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灵活机动、生动有趣、实效可用原则,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在进行程序设计教学时进行阶段化教学。
第一阶段,重视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
C语言的程序设计课程长期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即以一种C语言这一高级语言的语句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具体地讲解其语句、语法甚至一些细节内容,学生每学习一个语句需要做一些和该语句有关的习题。课程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少动手实践。课程学完后,学生除了学到一些呆板的语句外,收获甚微。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提出以教材为骨架,以其它网络中比较新奇实际的部分为面向,取各家之所长,由教师综合对比,提炼和取舍。授课采用多媒体课件,以课件为主线,扩展的内容由学生在相关的参考书中查阅。这种模式可以补充一本教科书局限,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获得、鉴别、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提高提问的比重,设计暗藏适量的“陷阱”和问题,引导学生在课上思索、发现和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喜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阶段,合理布置程序设计实践课程
在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课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阅读几个实际程序设计,将其作为案例,针对该设计具体讲授应该从那里突破,如何上手,应该考虑那些问题,要达到什么效果,语法知识如何应用等。另外在教学在我们也提倡“杜朗口”模式,让学生活动起来,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成为主体,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针对一个问题可以分组讨论,分享体验,甚至反复推敲,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课堂所讲内容,很快把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使用,同时对程序设计语言灵活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学习几个案例之后,设计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一题,最初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学生,随着对题目的深入讨论,学生逐步设计题目的总体结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明显,学生会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小组的进展情况,及时提醒学生是否需要调整目标。此外,小组合作探究也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创新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充分施展出自己的才华和设计的理念。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参加比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充分展示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计算机学生在读三年中应该让学生多参加比赛,在获得的除了是有关对应题目的解决方法、思维方法和题目的洞察力外,程序设计比赛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其它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寻找各种不同的知识,有日常教学中所涉及的知识,但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外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了解、学习、分析,并把相关的知识转化为解决新问题的钥匙。这和大学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是相同的。学生能够在这些相关的学习锻炼中进一步提高其综合能力。
在程序设计竞赛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相关的题目后,肯定会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超越性正是促进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之一;当学生看到别人可以顺利完成题目,而自己却不能找到新问题或错误关键的时候,学生肯定也会有一定的挫折感以及不甘为人之下的好胜心,而这种好胜的心理亦可以转换为学习的动力,当然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以去除其挫折感,否则可能会出现厌学的心态。当学生从现实实际中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的时候,如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提高,学生就会越来越有自主学习的喜好,这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按照特定的方式来促进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阶段,项目实践。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较早进入选择阶段,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软件开发的一般性过程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阅读一些已经开发完成时间在两年以上的项目的开发文档,文档熟悉后,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文档的描述和要求,重新实现该项目。完成后,学生已经熟悉全部过程。后续时间的任务设计相结合,老师根据学生的喜好布置特定的作业。学生在承担的任务作为设计,内容主要论述项目的解决方案,开发过程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后,学生的开发能力一般会突飞猛进的增长。
总的来说,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把握和对我们教学对象的了解,想各种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改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用新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通过阶段性训练,循序渐进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通过最后阶段的项目训练,大幅的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